

光阴荏苒,日月如梭,我们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2025年。回望步入尾声的2024年,我们齐心协力、真抓实干,留下了许多中国工业的光荣印记。
2024年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面对外部压力加大、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,工业战线守正创新、勇担使命,在时代浪潮中筑牢“压舱石”,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: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”,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;改造升级传统产业,巩固提升优势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;聚焦自主创新,加强技术攻关,装备制造业阔步向前,大国重器屡创佳绩,创新成果世界瞩目;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,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;发展环境不断优化,生产经营持续改善,内外贸市场稳步扩大,发展信心不断增强,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澎湃活力;大力推行绿色制造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,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,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,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……
站位高
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,新时代新征程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,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。2024年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,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明确要求。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”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,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。今年以来,全国工业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、重要论述,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,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,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,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,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,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、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,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。
步履稳
2024年,我国工业战线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、优势产业巩固提升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、产业转移发展对接等,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。
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,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《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》,瞄准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方向,支持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,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,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;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继续巩固提升,以新能源汽车为例,今年1月至11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.5万辆和1126.2万辆,同比增长超过三成;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,统筹技术创新、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,新材料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,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,出台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、元宇宙、下一代互联网、6G、量子信息、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逐步发力;促进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,在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多地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,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提升。
实力强
今年3月26日,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“海基二号”安装就位;4月29日,中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能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,中国船舶中标18艘27.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(液化天然气)运输船建造项目,创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纪录;6月10日,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“海葵一号”完成海上安装;6月12日,HH-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首飞成功;10月7日,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……今年以来,大国重器频频“上新”,装备制造业阔步向前。
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,是国之重器,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一年来,我们聚焦自主创新,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加大投入,加强技术攻关,加快研发和掌握更多的行业领先、国际领先产品和大国重器,积极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,大国重器屡创佳绩,创新成果世界瞩目。每一次创新突破都彰显了我国的硬核实力,也凝聚着无数幕后英雄的智慧与汗水。
增速快
今年以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,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实现新突破。2024年11月14日,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,成为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,树立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全新里程碑。前11个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1134.5万辆和1126.2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4.6%和35.6%。截至今年11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连续5个月超过50%。
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。截至今年11月底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到1235.2万台,同比增长49.5%。其中,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46.0万个,同比增长31.8%;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为889.2万个,同比增长57.7%,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配套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。
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新发展。截至今年10月,我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、7个车联网先导区,遴选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、20个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城市,开放测试道路总长度超过3.2万公里,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,测试里程累计超过1.2亿公里,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部署超过8700套。
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彰显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,标志着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。
动能足
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建设职能划转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后,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锚定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做实做好“高”和“新”两篇文章,继承巩固、创新发展,全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。全国首个颠覆性技术孵化中心、全国首只颠覆性技术专户成果转化基金在杭州成立,国家医疗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落户上海张江科学城,零碳城乡技术研究中心在河北唐山高新区落户,狮山量子实验室在江苏苏州高新区投入运行……此外,各高新区依托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,同场竞技、相互交流、促进发展。
国家高新区人才能力建设工作持续推进。2024年9月22日,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浙江省嘉兴市举办,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、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同志230余人参加培训,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、增添新活力。
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取得积极成效。2024年9月4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印发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》,进一步引导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。2024年12月23日,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公布,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、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高新区位列综合评价前50。
提信心
今年4月到12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商务部联合组织开展2024“三品”全国行活动,致力于突出地方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发展特色,发挥消费品工业“三品”战略示范城市引领效应,加大升级和创新消费品市场供应,在更高水平满足多层次、多元化消费需求。主要聚焦四大重点任务:一是场景驱动创动能,消费升级提信心;二是产销互动聚资源,名优“潮品”育新机;三是区域品牌显特色,厚植优势惠城乡;四是省际联动促发展,协同赋能增实效。
以“三品”战略为抓手,我国消费品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,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,不断扩大优质消费品、中高端品牌供给。消费品种日益多元,2024年前三季度,我国消费品新增1518.5万种,同比增长13.1%,消费品品种总量位居全国第一;消费品质稳步提升,2024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和药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%以上;消费品牌认可度不断提高,《2024年全球消费品牌500强》榜单共有116个中国品牌。
国产消费品牌成为提振消费信心、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。今年1—11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2723亿元,同比增长3.5%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18059亿元,增长6.8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.7%;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,吃类、穿类、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.2%、2.8%、6.3%。多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取得较好效果。截至11月,全国已有3000多万人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,带动销售超4000亿元。
扩规模
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积极培育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增强发展新动能。今年以来,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,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。
产业规模不断壮大。2024年1至11月,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%以上,预计全年超过8万亿元,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。稀土功能材料、先进储能材料、超硬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规模居世界前列。企业实力不断增强。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,同时培育一大批新材料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重点领域新材料企业国际影响力持续彰显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。建设了生产应用验证、测试评价、资源共享等30余个新材料重点平台,今年印发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指南,平台累计服务企业17.2万家,提供超过2000次关键材料应用验证、100万次测试评价服务。部分领域科技成果率先应用,碳纤维复合材料全球首次应用于商业化运营地铁列车关键承载部件,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连续稳定供电超1000天。
激活力
今年以来,我国不断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,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,强化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保障。在各方协同努力之下,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,生产经营持续改善,内外贸市场稳步扩大,发展信心不断增强。
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。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、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力度、发挥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为抓手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。截至今年11月,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.1万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.46万家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,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。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做好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》助力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稳步开展。当前,我国已遴选两批共66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,支持超3万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。
中小企业在世界舞台展现新风采。2024年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博会吸引来自35个国家(地区)和国际组织的1877家企业参展,其中共有6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、431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14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未来,将有越来越多的优质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,闯出发展新天地。
育人才
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从中低端走向高端,新产业、新业态不断涌现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,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,需构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,夯实制造业人才储备基础。
一年来,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。今年6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开展2024年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,面向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,遴选支持100名左右创新企业家、300名左右先进制造技术人才、500名左右先进基础工艺人才。今年12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《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、助力高端人才引育、加强招聘用工保障、开展专业培训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赋能、深化中小企业服务、创新国际化服务和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等8项意见,旨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,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卓越工程师计划”助力国家战略人才根基不断夯实。今年9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(数字技术领域)在浙江杭州揭牌成立,该基地旨在联动央地资源、深化产才融合,围绕实践教学、能力评价、文化交流、协同创新等,积极探索工程师培养新模式,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。
优结构
2024年,我们以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为引领,大力推行绿色制造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,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,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,全面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。
强化顶层设计,出台《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《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》《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》《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》《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》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(2024年本)》等。打造绿色标杆,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300家左右、绿色工业园区120家左右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0家左右。截至目前,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厂6400家左右、绿色工业园区490家左右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00家左右。新培育国家绿色数据中心50家。截至目前,累计培育国家绿色数据中心246家。遴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“领跑者”企业69家。遴选水效领跑者企业69家、园区13家。推广典型经验,遴选推广工业企业、园区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58个。遴选推广“无废园区”典型案例9个、“无废企业”典型案例19个。推广先进技术,遴选推广先进适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346项。遴选推广低噪声施工设备63项。